坐落在武穴后坝街的“文明书院”,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由时任江防同知的李炳奎先生倾力创建。李炳奎深怀“欲效文翁化蜀疆”的崇高教育理想,热心公益,慷慨解囊,在广济县积极募捐购置各类书籍,并亲自擘画建立了“刊水书院”,且被众人推崇担任书院山长,常驻其间进行讲学授课。这一事迹,《黄州府志》以及《广济县志》均有详实记载,高度赞扬他在培育英才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每逢科举考试,书院学生往往脱颖而出,成绩优异。
然而,面对大自然的无情洗礼,初建的“刊水书院”命运多舛,不幸遭遇了长江罕见的洪涝灾害,官堤决口,书院在洪灾中毁于一旦。但李炳奎并未因此气馁,次年春天,即道光二十九年,他迅速组织重建书院,然夏季再度遭受洪水侵袭,新建书院再次被毁。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李炳奎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毅力,他积极动员和团结地方乡绅,共同出资购买了一片区域重新恢复书院,并将其更名为“文明书院”。
“文明书院”这一名称蕴含着李炳奎对知识文明传播与深化的热切期待,寄寓着将儒家经典的《诗》、《书》六艺深入民间,滋养民众心灵的美好愿望。书院以其坚不可摧的精神风貌挺立在武穴后坝街,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引领着广济地区的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前行。
作为江防同知,李炳奎不仅亲身参与书院重建的各项事务,筹集资金购置校舍,更躬身垂范,亲自担当教学重任,成为了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他矢志不渝地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进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广济地域内的人才培养效果卓著,科举场上捷报频传,人才济济,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文教繁盛和社会进步。
“文明书院”并非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一个道德教化与人格培养的重要基地。它倡导学子们自幼便沉浸于经史子集之中,熟练掌握六艺,步入青少年阶段,能在良师益友的启迪下进一步领悟学问精髓,通过互动交流、相互砥砺,提升学问素养,锤炼品格情操,从而有望成长为肩负国家发展重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中流砥柱。
综上所述,饱经风霜的“文明书院”,在李炳奎等人的不懈努力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依靠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与深远广泛的教育影响力,源源不断地为广济本地及周边区域输送了一批批兼具深厚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杰出人才,有力地实现了李炳奎效仿文翁教化边疆的伟大抱负,书写了一部教育兴邦、人才辈出的历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