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武穴信息>武穴文化>鄂东四大名医之一‘’李时珍‘’

鄂东四大名医之一‘’李时珍‘’

发布时间:2024-03-09 点击数:42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汉族,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博士街瓦屑坝,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及皇家太医院判,逝后被明朝朝廷追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在医学研究方面表现出深厚造诣与严谨治学态度。自1565年起,他历时27载,足迹遍布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广泛采集药物标本和处方,虚心向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等各类人士求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他参阅了多达925种历代医药典籍,践行“考古证今、穷究物理”的原则,详尽记录千万字札记,解决了大量医学疑难问题,并最终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2万字。此外,他在脉学领域亦有独到见解,撰写了《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等著作。

1982年,李时珍陵园(包括李时珍墓地)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而热爱医学。尽管曾三次赴武昌应试科举,但均未中第,遂决心放弃科举仕途,投身医道。在其父李言闻指导下,李时珍于23岁时开始正式学习医学,并很快声名鹊起。他曾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因治愈富顺王朱厚焜之子的病症而备受瞩目,随后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并在太医院担任过“太医院判”职务。然而,无论其在太医院的具体职位如何,这段经历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医学知识储备,为其编纂《本草纲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辞官返乡后,李时珍创立了以自己字为名的“东璧堂”,坐堂行医并深入研究药物学。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与文献整理,他深感古代本草书籍中的诸多错误与混淆,于是着手重新编纂一部更为准确全面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他多次外出实地考察,亲身验证药物形态与生长环境,纠正前人谬误,补充不足,并有多项重要发现与创新。

历经27年的不懈努力,《本草纲目》初稿于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期间历经三次修订,直至李时珍去世前共耗时40年。该书出版于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是李时珍及其家族成员以及弟子庞鹿门共同参与编写的集体智慧结晶。

《本草纲目》共分16部、52卷,约190万字,收纳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全书内容详实丰富,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多个方面,对每种药物的形态、习性、功能及方剂进行了详尽描述和分类。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李时珍在书中打破了传统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开创性地采用了按照植物、动物、矿物、器物等自然属性进行逐级分类的方法,这一人为分类体系对后世乃至现代生物分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草纲目》不仅极大推动了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而且在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领域也具有极高价值,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流传,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1年,《本草纲目》金陵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

除《本草纲目》外,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作品,在中医脉学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湖北蕲春的李时珍陵园,不仅是纪念这位伟大医药学家的重要场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内建有李时珍纪念馆,馆内藏品丰富,包括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千余件,全方位展示了李时珍的生平事迹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湖南长沙的湘雅医学院内也树立了李时珍塑像,以此纪念他对我国医学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上一篇:武穴方言话 下一篇:武穴广济三把刀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1581978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