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武穴市政府和各乡村致力于让乡村旅游“红”起来,增添一抹独特的革命色彩。苏垴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国政亲自担任讲解员,深情讲述红军洞背后的故事:这里曾是广济县(现武穴市)红色革命活动的核心地带,宋煜塆老中医宋哲文为了救治红军伤病员,在自家房屋下秘密挖掘出一个避难疗伤的地洞,史称“红军洞”。1941年,著名革命家张体学在战斗中负伤,也在此处得到了宋哲文的精心治疗。
沐浴着3月10日春日的明媚阳光,武穴市大金镇苏垴社区宋煜塆的红军洞旧址景点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此处承载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底蕴,是武穴这片土地上红十五军建军策源地的重要见证,孕育了如陈康、蓝侨等多位开国将领,使得武穴在2023年以红色名村创建为契机,积极促进乡村振兴,坚持“讲好红色故事、筑牢红色阵地、壮大红色产业”的发展理念,让一批村庄焕发新生机。
为修缮红军洞遗址,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当地面临拆除猪圈、旱厕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对此,苏垴社区通过广泛宣传本村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成功激发了村民们的集体荣誉感与奉献精神。“90后”村民宋少佳就主动拆除了自家猪圈,捐献了老物件和建筑材料,并义务参与施工。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苏垴社区共拆除旱厕31座、猪圈牛栏38处、废弃房屋132间,村民们无怨无悔,不求一分赔偿,共同建起了一片集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红色教育阵地。
随着红色景点的不断升级和完善,苏垴社区已成为周边县市游客的热门打卡地,高峰时期单日接待量高达2000多人次,真正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炙手可热的“红色IP”,带动了武穴市苏垴、蓝杰、干仕、车坊、朱河、上桂等众多红色名村的创建与发展。
在激活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武穴市注重延伸产业链条,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荷包鼓起来。花桥镇蓝杰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村修复了一系列红色遗迹,每逢节假日吸引大量参观者,不仅弘扬了地方文化,还带火了武穴横岗山下的绿林村山药、豆果、酥糖、花桥大米等特产销售。60岁的村民蓝伯将自己的楼房改造为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超过10万元。
蓝杰村党支部书记兰汉刚表示:“我们借助红色IP的强大吸引力,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模式,让更多村民搭上‘产业致富’的快车。”如今,蓝杰村大力发展再生稻、虾稻、百香果等多种产业,种植户和养殖户年均增收达2万至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增长逾10多万元。
武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郑勇平进一步指出,在创建红色名村过程中,该市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生态资源相结合,有效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以干仕村为例,该村对广济县干仕乡苏垴社区政府旧址进行了修缮保护,形成包括“红星广场、农耕科普体验区、干仲儒故居”在内的红色教育基地,不仅留住了青少年游客,还借力红色旅游发展绿色经济,建立了青艾基地,生产出青艾精油、艾条、艾灸贴等系列养生产品,使种植户年均增收8000多元。
繁荣红色文化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武穴市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旅游的同时,更注重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实现了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武穴市借助红军洞、红军街等红色景点,举办各类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吸引游客参观学习,有力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多元增收渠道,切实让红色旅游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武穴市积极推动各红色名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蓝杰村的农旅融合项目、干仕村的青艾产业基地等,不仅拓宽了村民就业门路,提高了农业产值,更为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了强大活力,真正实现了红色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产业升级。
展望未来,武穴市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完善红色名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同时持续拓展红色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让红色名村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
今年,武穴市将继续用足用好奖励帮扶资金,推动红色名村创建村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努力确保每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不低于20万元,从而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