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煎多用于毒性中药的减毒,如乌头类药品(如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人体摄入过量,轻则会出现头昏、全身麻痹、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重则会危及生命。但只要经过长时间的水煮,毒性就会大大降低,且疗效不减。先煎也可用于药材的增效,如龟甲、鳖甲等甲壳类药材,先煎30分钟以上,其胶原蛋白的煎出率会比不先煎提高30%。
后下多用于含挥发油等不耐热成分的药材,如取大黄致泻作用,须后下,常规煎煮则无此效果;薄荷一般于煎药收尾前3分钟左右加入,若常规煎煮,会使气味受热散走,影响疗效。
汤剂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的药物形式,其疗效显著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煎煮工艺的精准度。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在其著作《医学源流论》中强调:“煎药之法,尤须精研,药效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此”。因此,对中药煎煮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在中药房窗口,患者常询问的问题便是:“药师,这中药如何煎煮?”下面将详细解读中药煎煮的专业知识。
- 一、中药煎煮前是否需要清洗?*
- 不推荐对中药进行常规清洗*。首先,未经专业指导的清洗操作可能导致药材辅料如增强延胡索镇痛作用的米醋或提升甘草补益效果的蜜糖流失。其次,粉末状饮片如滑石粉、蒲黄、海金沙等在冲洗过程中容易大量丧失。再者,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易溶于水,在清洗阶段可能被提前洗出,从而影响整体疗效。实际上,正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炮制加工前已执行一系列严格净选程序,并需提供相应批次的质量检测合格报告。故选择正规渠道购得药材并遵循说明书煎煮,所得到的汤剂是安全可靠的。
- 二、能否直接用热水煎煮?煎煮前是否需要浸泡?*
- 并不建议采用热水煎煮中药*。相较于冷水,热水虽然能更快达到沸点,然而评价汤药质量的标准并非煮沸速度,而是其中所含药效成分的多少。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是一个渐进过程,热水煎煮会缩短实际煎煮时间,导致提取出的有效成分相对减少。
- 煎煮前应进行适当的浸泡*,通常建议使用室温至40℃以下的凉温水浸泡药材约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充分析出,提高汤剂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为宜,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节,长时间浸泡可能滋生细菌,影响药液卫生状况。
- 三、先煎后下的步骤是否可以省略,所有药材一同煎煮?*
- 特殊煎煮方法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严格执行*。先煎与后下这两种常见的特殊煎煮方式,最早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
- 先煎主要用于毒性中药的减毒处理*,例如乌头类药品(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头晕、全身麻木、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中毒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然而,通过长时间水煮,这些毒性物质的含量能够大幅度降低,同时保持其药效。此外,先煎亦适用于某些药材的增效处理,如龟甲、鳖甲等甲壳类药材,先煎30分钟以上,胶原蛋白的煎出率较未先煎的情况可提高30%以上。
- 而后下法则主要针对含有挥发油等热敏感成分的药材*,例如欲发挥大黄的致泻功效,则需后下,常规煎煮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薄荷通常在煎煮接近尾声时加入,若按常规方式进行煎煮,其挥发性气味会因受热而逸散,进而削弱治疗效果。